但其功能簡單、輕巧、實用的特色,
不論是真鐵(槍)或者生存遊戲時皆是相當適合的手槍、副武器。
於是...又忍不住手癢收了這款WZ GLOCK G17C GEN3 深刻耐磨抗刮版。
以滑套的質感來說,感覺應該在深刻字後有再上一層漆。
雖說叫WZ,但應該並非某個製造商,原槍應該是WE的G17(C?),經過深刻字後改造而成。
滑套的造型與其它手邊的GLOCK相比偏方正。拋殼鈎有做出來。
G17C的C指的是槍口補償裝置改進型(Compensated model),與一般G17最大的不同是在接近槍口的槍管及滑套上面開孔以利射擊時向上排出氣體,抑制槍口上揚。
當然玩具槍沒有這種抑制功能~但開洞多少有把槍體輕量化的功能在(其實真槍的G17與G17C也才差不到5g)。
滑套刻字的部分,猜測是在原本WE G17的基礎上去深刻,所以字體較粗。
GLOCK滑套大多會刻著Austria,但這把是刻USA,也算特別。
板機保險有做出來,戰術滑軌下方的序號牌也有保險功能。
下槍身的部分,握把的GLOCK刻字就明顯可以看出不太優了,像是融化WE的logo後刻GLOCK logo上去,但又太方型了點。
另一側的下槍身,專利宣告部分也是,看得出二次加工的痕跡。
其餘部分,該有的保險、準星組、彈匣釋放鈕、滑套釋放鈕,通通跟WE原廠沒兩樣。
還沒測試過射擊表現,但由於是有改過的二手槍,測了也無法當作原始數值參考就是了~
再次來個家族合照,要再增加新成員的機率應該不高了(再買會被剁手XD)
由左至右HFC G26、KJ G23、WZ G17C、謎版G18C、WE G34
準心罩門各有差異,我是比較習慣用三個點的
滑套長度與簍空部位的比較。
WE的烤漆讓我感覺最容易磨損,KJ的表現個人最讚賞。
左側刻字比較,謎版的反光色澤不易拍照
複進簧的設計HFC G26與謎版G18C是兩段式且塑膠製,其餘為一段式金屬製。
右側刻字比較,KJ G23與HFC G26沒有做出拋殼鈎,WE與WZ的複進簧前面有墊片設計,其餘沒有。
收了這麼多GLOCK~通通都是GEN3握把~剛好我也比較喜歡GEN3握把勝過GEN4。